历年真题卷 > 舞研教资 | 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舞研教资 | 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作者: 舞研教资 2021-11-03 10:54 468次

摘要:

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这本书中,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只要本人愿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B项正确。

A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德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没有涉及教师。与题干不符,排除。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A项正确。

B项,巴班斯基在其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赞科夫在其著作《教学与发展》中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其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是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特殊认识论”源于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并由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与题干不符,排除。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管理体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内容。题干中古代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是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本题选B。

A项,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决定论又叫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题干中“生而知之“的“天才论”是指人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天才,体现的是遗传决定论,本题选C。

A项,教育万能论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可以决定社会,否定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观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环境决定论又叫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5. 【答案】C

【解析】C项,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本题选C。

A项,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法的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

6.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由来。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可以看作教育史上第一本关于课程理论的著作,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C项正确。

A项,斯宾塞代表作《教育论》,但是《教育论》并不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专著。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现代教育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民本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儿童与课程》。但是《儿童与课程》并不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专著。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泰勒著有《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这本书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或圣经,而非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专著,与题干不符,排除。

7. 【答案】B

【解析】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实质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论争就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选B项。

8.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题干中,老师在给学生教完知识之后,引导他们在生活中的运用,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A项正确。

B项: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9. 【答案】B

【解析】B项,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运用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题干中,老师做实验,让学生观察,由此让学生来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这种教学方法是演示法。B项正确。

A项,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的方法。个人修养法也称指导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题干中马老师要求同学们对自己的表现反思,让学生自律自省,体现了个人修养法。选D项。

B项,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A项,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辨是非,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方法。题干中,刘老师通过沟通,向刘梦说明道理,使其认识到了错误,体现了说服教育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实际锻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1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德育途径有:(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因此,思想品德课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D项正确。

A、B、C三项:均属于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但并非是基本途径。与题干不符,排除。

1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题干中,人们能把亮度差别很大的白衬衫都知觉为白色衬衫,体现了知觉的恒常性,选D项。

A项,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知觉的理解性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与题干不符,排除。

13. 【答案】C

【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三个特征,即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C项,变通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的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其思维的变通性越好。题干中,乙可以想到面粉不同类型的用途,体现了思维的变通性,本题选C。

B项,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者,其思维的流畅性越好。

A、D项为干扰选项,排除。

14.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学习的分类。并列组合学习是指新知识与原有观念既无上位,也无下位的特殊联系,而是一种并列或类比关系时产生的知识学习。例如,学习遗传结构与变异、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本题选择A项。

B项,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指当新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高于旧知识,新旧知识建立上位联系时的知识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D项,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归属学习),是指当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摄性高于新知识,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时的知识学习。例如,学生已有了“文具”的概念,再来学习“铅笔”“橡皮”等词汇。

1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元认知策略。监控策略是一种常用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中,根据认知目标不断反省和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是否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如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都属于监控策略。题干中晓杰常常自我提问,属于监控策略。D项正确。

A项,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组织策略组织是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和表格,以及归类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目标,在进行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定认知过程和环节、预计认知结果、选择认知策略并评估其有效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1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情感的分类。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B项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题干中,解答难题时产生的疑惑、惊讶、焦躁等荷感体验属于理智感。B项正确。

A项: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题干不符,排除。

1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情绪的状态,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B项: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它是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比如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题干中“欣喜若狂”体现的是激情,本题选B。

A项,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向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应激是指外部压力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选项,排除。

18.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性格的特征。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含着各个侧面,具有各种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结构可分为态度特征、认知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四个方面。诚实、勤奋、好学这些心理特征属于性格。本题选A。

B项,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气质是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1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挫折的应对。升华是指将心理欲望从社会不可接受的方向转向社会可接受的方向的过程。例如,歌德在内心非常痛、想要自杀时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题干中,雨晴通过写诗作画让自己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这属于升华。D项正确。

A项:脱敏法的创立者是南非的精神病学家沃尔朴,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当事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强化法的具体做法为每当学生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时,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出现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幽默是指个体遇到挫折、处境困难或尴尬时,用一种机智、双关、讽喻、诙谐、自嘲等的语言、动作的良性刺激来化解困难或尴尬,以摆脱内心的失衡状态。与题干不符,排除。

2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态度与品德形成的阶段。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分为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B项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本题选B。

A项,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与题干不符,排除。

认同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C、D项,为干扰选项,排除。

2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气氛。C项,对抗的课堂气氛是失控的气氛,主要表现为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教师无法正常上课,时常被学生打断或不得不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题干中“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体现的是对抗型课堂。故本题选C。

A项,积极的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

B项,消极的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不满意、烦闷、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

D项为干扰选项,排除。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其中,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的。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协调各育发展,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两者并不等同。因此,题干片面化了美育的概念。

故题干说法错误。

23.【参考答案】

此说法正确。教学中学生主要学习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在学校教学中应以间接经验为主,这样能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以学校课程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

但是在传授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要辅之以直接经验,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课程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的表述是正确的。故此说法正确。

这样能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因此,学校教学应以间接经验为主。

故表述正确。

24.【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力求成功者倾向选择50%难度的任务,而非稳操胜券的任务。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有相反倾向的部分组成:一种称为力求成功,另一种称为避免失败。力求成功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喜欢选择有 50% 把握的、有一定风险的工作,通过完成任务提高其自尊心,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避免失败的人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的任务,这种选择能防止自尊心受到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因此,力求成功者倾向选择50%难度的任务,而非稳操胜券的任务。

故表述错误

25.【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认知方式无优劣之分。

认知方式为场独立型的学生在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信息,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

认知方式为场依存型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故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7.【参考答案】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8.【参考答案】

(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

(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即将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动中。

(4)注意的转移。是指主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5)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转到无关对象上去得现象叫注意分散。

(6)注意的起伏。是指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29.【参考答案】

(1)关注生存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

(2)关注情境阶段。这个阶段老师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并因材施教。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1)李老师使用的是榜样示范法。材料中,李老师以身作则,通过自身打扫卫生的模范行为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体现了榜样示范法。

(2)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运用榜样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选好学习的榜样。材料中,李老师将自己选作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打扫教室卫生的活动中以身作则,做好了示范,选好了榜样。

其次,要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材料中,李老师先自己打扫卫生的做法得到了学生认可,使学生对李老师肃然起敬,激发了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最后,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自身行为,提高修养。材料中,在学生对李老师产生敬慕之情后,逐渐转化为切实的卫生行动,最后获得了流动红旗,体现出运用榜样调节自身行为的要求。

31.【参考答案】

(1)材料中的学习现象体现了概括化迁移理论。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B中,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称为“概括说”或“类化说”。

材料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而平仄规律是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共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很容易总结出五言律诗以及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正是体现了概括化原理的掌握对迁移的影响。

(2)答题角度1:

概括化理论对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具体来说,需要做到:

①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总结的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

②在讲解原理、原则时,要列举各种变式,使学生正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同时应结合原理、原则的具体运用情境进行讲解和学习,使学生能脱离学习原理、原则的背景而把握其实质,并能在遇到该原理、原则适用的背景时,准确地运用原理、原则去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以防止学生对某一原理、原则的理解和运用仅局限于习得该原理、原则时的情境的情况。

③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会概括的方法,提高概括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和练习,以达到熟练记忆和运用的目的。

答题角度2:

①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规律性内容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

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

相关推荐

课程咨询

关注我们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