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真题卷 > 舞研教资 | 202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舞研教资 | 202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作者: 舞研教资 2023-03-20 10:33 57次

摘要:舞研教资 | 202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想了解如何考取舞蹈教师资格证?没有学历可以考舞蹈教师资格证吗?辽宁舞蹈教师资格证怎么考?拉丁舞舞蹈教师资格证怎么报考?非本科学历可以可以考舞蹈教师资格证吗?更多舞蹈教师资格证报考解读,敬请关注舞研教资。

202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D项正确。

A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被誉为我国“职业教育之父”。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生产性等。其中永恒性是指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C项正确。

A项:历史性是指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就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内容和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阶级性是指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的阶级要求并为其服务。这体现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甚至教育方法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地模仿,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自觉有意识的活动,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此,二者的共同点是忽视教育的社会属性。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A项正确。

B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1)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着教育结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2)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5)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6)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题干中这句话的意思为“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和黑土一样黑了。”反映了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D项正确。

A项: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措施)。其中,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教育影响形式上主要指教育手段,内容上主要指教育内容。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新课程结构的内容包括:(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的发展。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倡导发现式学习。C项正确。

A项: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这一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是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罗杰斯提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培养“知情合一”的完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备课的内容。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教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组织形式。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是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小班是把大班的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小组,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C项正确。

A项: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道尔顿制是由美国的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道尔顿中学创立的。它是指教师不再在上课时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目、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题干中李老师以自己为榜样,引导学生向其学习,体现了榜样示范法。C项正确。

A项:品德评价法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自我修养法也称为道德修养法,是指教育者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一种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说服教育法是指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也称为工作记忆,是指存储时间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题干中,苏菲通话结束后便忘记了电话号码,保持时间不超过1分钟,属于短时记忆。C项正确。

A项: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的记忆,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感觉登记,是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生不忘。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中,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题干中,学生不由自主的将目光转向门口,说明这种注意是没有预先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属于无意注意。B项正确。

A项: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独有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题干中,曹虹确信自己能出色完成作业,体现了其对自己的主观判断。A项正确。

B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自我监控是指监察、调整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情境规范或他人期望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自我强化是指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意志品质。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坚持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其中坚韧性所指的是在意志行动中能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顽固执拗的人对自己的行动不做理性评价,执迷不悟;见异思迁的人则行为缺乏坚定性,容易动摇,总是随意更改目标和行动方向。题干中的杨亮,经常半途而废,表明他缺乏一定的坚韧性。B项正确。

A项: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理智性和独立性均不属于意志的品质,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包括(1)过渡性;(2)闭锁性;(3)矛盾动荡性;(4)社会性。其中矛盾动荡性是指,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不稳定的现象。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感”并存,忽而表现出“成熟”,忽然表现出“幼稚”。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属于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包含一般性适应不良。这是一类面对情境因素变化时,由于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心态或行为规范而导致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心理不适应的问题。中学生常见的情境变化有教师的更换、转学、升学以及家庭方面的变故。题干中,白雪由于升学的问题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情境中,从而导致哭泣、无力等适应不良的状况出现。B项正确。

A项:学习问题包含学习动机缺失,学习挫折,学习成绩波动以及考试焦虑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认知问题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挫折的应对。退行是指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题干中初中生海博考试不及格,像小孩子一样哭哭啼啼便是退行的表现。C项正确。

A项:否认是指对引起焦虑痛苦的事件加以否认,似乎它根本没有发生,以此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这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否认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防御机制,具有儿童心理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补偿是指个体因身心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以弥补失败造成的自卑感。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品德形成的过程。品德形成一般经历了依从、认同和内化(信奉)三个阶段。其中,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题干中张铭非常喜欢王老师,在观点和行动方面和王老师保持一致,表明其品德发展正处在认同阶段。A项正确。

B项: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和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内化也叫信奉,是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包括专断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专断型师生关系模式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学责任心强,但不注意听取学生的意愿和与学生协作,学生对教师只能唯命是从,不能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题干中学生对张老师服从,体现出专断型的师生关系。C项正确。

A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能力强、威信高,善于同学生交流,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广泛,和教师配合默契。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放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顺其自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怀疑、失望。师生关系冷漠,班级秩序失控,教学效果较差。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课堂纪律的类型。课堂纪律包括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其中,自我促成的纪律表现为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和集体的行为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更好的集体准则。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D项正确。

A项:教师促成的纪律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集体促成的纪律指由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任务促成的纪律指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学生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

此说法正确。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等。其中,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后一历史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历史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故该说法正确。

23.【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

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两者的具体区别如下:(1)范畴不同。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2)影响因素不同。德育过程中,学生只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影响。(3)结果不同。德育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因此,德育过程并不等同于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故该说法错误。

24.【参考答案】

此说法正确。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论在内容上、方式上及性质上都与其他动物有重要的区别。(1)从内容上看,动物的学习仅仅是掌握个体经验,而人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个体经验,更重要的是以个体的形式掌握社会经验。(2)从方式上看,动物的学习主要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的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而实现的。(3)从性质上看,动物的学习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故该说法正确。

25.【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

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工作,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不是只面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故该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7.【参考答案】

(1)针对性:校本课程要针对地方和学校的实际,同时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过程性:首先校本课程不仅是一个静态的课程类型,还是一个促进教师成长、学生个性培养的过程,其次校本课程是基于教师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另外校本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3)民主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决策遵循着民主开放的原则。

(4)多元性:表现在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如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都可以参与其中。

28.【参考答案】

发散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中学生发散思维的特征有:

(1)流畅性

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2)变通性

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3)独创性

独创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29.【参考答案】

良好性格的培养途径如下: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1)这位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老师通过“如何在地球上确定某一位置”这一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探究,最终使学生理解了经纬线、经纬网的概念和意义,充分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以及教学过程中,应提示学生所学内容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期待之中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承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③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贯彻落实好启发性教学原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31.【参考答案】

(1)材料中,三种情境中教师的做法分别体现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消退、惩罚、正强化。

①情境1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消退”。消退是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材料中,林强上课捣乱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捣乱行为逐渐减少了。体现了消退的作用。

②情境2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惩罚”。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或者减少一个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材料中,老师在杰明不遵守纪律时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动资格体现了惩罚。

③情境3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正强化”。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材料中,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体现了正强化。

(2)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时,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强化规律。

①合理的使用消退。老师应分析学生不良行为背后是什么因素在起强化作用,尽可能消除强化学生不良行为的因素,通过不予理睬的消退方式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材料中,林强上课捣乱,受到同学责怪和老师批评,可他的行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频繁出现。这是因为对林强而言,他上课捣乱是为了获得老师同学的关注,所以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对他而言是一种强化。而后老师不予强化,恰当的使用了消退。

②恰当运用惩罚。多用剥夺式惩罚,少用甚至不用施予式惩罚。剥夺式惩罚是指在孩子实施了某种不良行为后,教师或家长剥夺其喜爱的某种刺激,以减少受惩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材料中,杰明上课时总是不遵守纪律,老师也多次找他谈话但都没起到好的效果。最后老师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动资格,这是使用了剥夺式惩罚。

③正确的应用强化。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不能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材料中,兴华平时课上喜欢讲闲话,以前一味地批评并没取得好的效果。于是采用新的策略,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这体现了在惩罚不起效果时,合理的运用强化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

相关推荐

课程咨询

关注我们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